人物简介
钮永辰(Juerg Neuenschwander),瑞士导演兼制片人,Container Film AG影业公司的创始人和所有人。

钮永辰是一位工作网络遍及全球的电影导演、媒体顾问和电影理论家,热衷于探索以人为核心的互动型装置设计,曾执导各类电影短片和长篇纪录片,主持实施过一系列艺术项目及互动媒体作品的制作。目前在上海、巴黎和伯尔尼生活。

游走于创新叙事、创意纪录片、延展电影(Expanded Cinema)和大型公共艺术项目的边界是钮永辰的兴趣所在。他一向乐于面对数字化挑战,积极探索和尝试各种只有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360°全景视频或Webdoc才可能实现的叙述形式。

钮永辰是瑞士电影导演与编剧协会以及瑞士独立导演与编剧协会会员,其影视创作得到了来自瑞士联邦文化署、瑞士广播电视集团(SRG SSR)、伯尔尼电影促进协会以及众多个人和基金会的广泛资助。

更多

导演作品

钮永辰以长篇纪录片导演和制作人而著称,独立的选题、协作化工作方式和与众不同的电影设置是其创作的几大特点。

2016年,钮永辰拍摄于中国的纪录片 《中国秘诀:勇气与智慧》(The Chinese Recipe: bold and smart) 在瑞士索伦图恩电影节上首映;同年在广州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与中国观众见面。他执导的最新作品 《异与同:当我们遭遇心理疾患》(Gleich und anders – Wenn die Psyche uns fordert)荣膺瑞士伯尔尼电影节观众奖,并于2017年在多家知名影院上线。

他1986年与莱莫·里格纳茨(Remo Legnazzi)共同执导的影片《我的母亲是斯里兰卡》(My Mother is Sri Lanka),与当时瑞士国内关于泰米尔人流亡原因的片面报道形成了鲜明反差。其作品《治愈的神力》(Kräuter & Kräfte)则讲述了一群出没于灰色地带的爱蒙塔尔乡间巫医。

钮永辰的影片绝不仅仅是对一个个瞬间的记录,持续性是贯穿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在此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拉什达三部曲”——《拉什达:无暇闲谈》 (Rasheda—no time for a chat)讲述的是1993年一贫如洗的拉什达一家如何通过小额信贷绝境逢生的故事;《拉什达信托》则展现了十年后的情形:拉什达与家人身陷债台高筑、田地欠收、两个儿子辍学、家人被全体村民孤立的重重危机;第三部《拉什达的命运:重新诠释贫困》(暂定名:Powerhouse 也将于2021年,即第一部影片完成后的二十五年正式开拍。

同样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还包括拍摄于西非和瑞士的《牛奶路上的邂逅》(Encounters on the Milky Way),在院线评分前,这部影片便在瓦加杜古泛非电影节 (FESPACO)上进行了首映。随后,导演携该片在萨赫勒区(Sahel)巡回展映,并以露天放映的方式使其重返拍摄故地。由钮永辰执导的电视片《阿马杜的朋友》(Les Amis d’Amadou/Amadou’s friends)和埃里克·法肯(Eric Facon)为瑞士广播电台录制的专题节目《在布基纳法索》(Encounters in Burkina)详细记录了这趟行程。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钮永辰便开始专注于纪录片的拍摄工作,在此之前他一直与Container TV用镜头记录当时的政治运动,与他形影不离的是一台Sony Portapak——市面上出现的第一款便携式家用录像机。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正是凭借这款Portapak,他才得以将自己和参与政治运动的活跃分子的故事随时随地记录下来。他希望通过自己拍摄的影像创造出一种所谓“反公共舆论”,或者说一种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主流新闻媒体相对抗的来自底层的民间新闻报道。

更多

深度参与项目

孜孜不倦地探索未知是钮永辰的乐趣所在,他总是不断地游离于自己驾轻就熟的安全领域,并不惜为此承担风险;他总是走在前面,与形形色色的人群近距离接触。

钮永辰的活动始终围绕并植根于他的艺术实践,他期望通过自己的创作引发变化、创造和革新;他的作品在人与文化、艺术与政治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

不论是将镜头对准中国传统戏曲、靠小额信贷白手起家的孟加拉小企业主,呈现字母派艺术家的日常生活,高速运转的发达国家中被心理疾患折磨的人群,或是萨赫勒和瑞士两地奶农之间的经验交流,钮永辰总是与影片中的主人公建立起一种真切的关系。这一点在聚焦濒死经历的《或早或晚》(früher oder später)一片中有着感人至深的体现:片中主人公都很清楚自己将在拍摄期间不久于人世,再也无缘与这部影片相见。

钮永辰对与大学、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企业开展合作项目一直持开放态度。他的目标是和其他参与者一道激发新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在跨文化领域工作多年后,如今的他对于创业公司和创客空间也像对大学或电影及媒体领域一样了如指掌。他受雇参与各类影视节目的策划和制作,参与主持第三期教育领域(Tertiary Education)内的培训讲座,为目标人群策划量身打造的展览模式;此外还为各种创意活动提供咨询并将其整合为多极化平台。他的工作网络网罗了来自欧美亚非各大洲的不同年龄人群,其中不乏知名企业或机构的代表或是凭借一己之力在各自领域奋斗打拼的天才式人物。

更多

艺术创作

钮永辰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涉足录像实验,他用索尼Portapak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批装置和录像作品。眼下他正在实施一个名为《谋略》(Stratagem)的大型跨媒体项目。

早在1981年,钮永辰便应瑞士策展人米歇尔·里特(Michel Ritter)之邀,携装置作品《彩色电视》(Color TV)参加了第一届弗里堡艺术展(Fribourg Fri-Art-Exhibition)。当时,钮永辰从莱纳·鲍尔麦斯特(René Bauermeister)、谢里夫和西尔维·德弗拉奥伊(Chérif and Silvie Defraoui)等瑞士先锋艺术家的作品中广泛汲取灵感;之后获得奖学金资助,进入纽约的艺术工作室深造,也正是在此期间,他与维托·阿肯锡(Vito Acconci)、斯泰纳和伍迪·瓦舒卡夫妇(Steina und Woody Vasulka)、白南准(Nam June Paik)、乔纳斯·梅卡斯(Jonas Mekas)、亚历山大·哈恩(Alexander Hahn)、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等知名艺术家的作品有了零距离接触。

钮永辰是瑞士独立录像协会的创始人之一。1984年,他在瑞士当代录像艺术展的评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与音乐家大卫·伽蒂克尔(David Gattiker)、李柯·依安纳肯(Rick Iannacone)、米夏埃尔·黎托(Michael Little)以及艺术家莱斯·英戈尔德(Res Ingold)、摄影师彼得·盖伊(Peter Guyer)合作,从事在线音乐、表演和录像方面的实验。在此期间他还与卡洛.E.利什蒂(Carlo E. Lischetti)、鲍里斯·尼斯罗尼(Boris Nieslony)和罗曼·齐格讷(Roman Signer)分别合作拍摄了《在山上》(On the Mountain)、《小缺陷》(Kleine Insuffizienzen)和《伯尔尼行动》(Aktionen Bern)等录像作品。

21世纪初,他受瑞士发展与合作署委托,在其办公大楼入口处实施了四声道互动型公共艺术项目;随后又与艺术家乔治.J. 施泰因曼(George J. Steinmann)合作了另一个互动作品。

更多

教学工作

革新与影响力是钮永辰教学工作的关键词。对他而言,从事教学实践也始终意味着参与具体的跨学科项目。

2016年,在由中国政府发起的旨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中,钮永辰被特聘为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客座教授,其研究领域为借助模拟与数字媒体实现的互动式多平台叙事(Multiplattform-Storytelling)。

此前钮永辰从事教学研究已有多年:1979至1981年期间曾担任行为研究项目——电视节目DIY“Z’Programm säuber mache/make your own TV show”(自制电视节目)的负责人之一,该项目旨在调查过度性的媒体消费对伯尔尼查讷尔谷区(Tscharnergut)学龄儿童造成的影响。

钮永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参与创建伯尔尼艺术设计学院视听媒体系,这也是他诸多早期成就之一。之后他还创立了伯尔尼艺术学院媒体实验室,并于1999到2016年期间在此讲授设计与艺术、视觉设计与电影专业;2009到2012年,他发起并主持题为“远程会议形式的文化对话”的研究项目,该项目由中瑞科学与技术合作组织(Sino Swis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瑞士联邦政府科技文化中心(swissnex China)、伯尔尼艺术学院以及上海同济大学共同资助,合作者为现任斯图加特国立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芭芭拉·巴德尔(Barbara Bader)。

作为伯尔尼艺术学院驻中国代表,钮永辰主要负责与同济大学的谅解备忘工作。2009年到2015年期间他还担任了设计与创意学院客座教授并开设有创新叙事大师班;此外他还亲自创建了Y-Institute同济-伯尔尼跨学科创新研究室。作为该研究室主任,钮永辰主办了中国第一家以“New Materiality & Beyond”为主题的跨学科Y智库。

更多

合作机构

钮永辰与国内外众多组织机构、电视台常年合作,从事影片、教学媒体以及互动性媒体装置的制作和开发。

钮永辰与他的Container Film AG影业公司一直致力于复杂社会题材影片的传播和介绍工作。

与他有过合作的组织和机构包括国际红十字会(《创伤弹道学》(Wound Ballistic)、瑞士发展与合作机构(拉什达:无暇闲谈)、瑞士红十字会(《看见即一切》[Sehen ist alles/Seeing means living])、瑞士文化基金会《Fri-Art NY Made in Switzerland》、瑞士联邦轨道交通部(《马特施塔滕至罗特里斯特路段》[Die Neubaustrecke Mattstetten (Bern) Rothrist (Olten)])、瑞士联邦卫生部(系列片《直面HIV/艾滋》[Konfrontation/Confrontation HIV/AIDS])、瑞士广播电视台(《中间地带:恐惧有一千只眼》)、瑞士医疗机构协会(富有前景的医疗组织)、伯尔尼教育署《禁闭》、巴塞尔文化博物馆(《包青天》)及瑞士联邦建筑与物流署(《伯尔尼穹顶》(Kuppel über Bern/The Swiss Parliament Building)。

更多

已获奖项
  • 《牛奶路上的邂逅》(Encounters on the Milky Way):伯尔尼电影奖
  • 《禁闭》(Imprisonment):洛加诺电影节最佳委托摄制纪录片奖
  • 伯尔尼舒尔瓦特媒体中心/伯尔尼师范大学媒体学院优秀教育影片荣誉奖
  • 《日喀则:每个人都想来打一针》(Shigatse – One Injection Asks for More):纽约西藏电影节(理查德·戈赫Richard Gere担任形象大使)参展作品
  • 《治愈的神力》:瑞士自然医疗协会荣誉奖
  • 《或早或晚》(Sooner or Later):洛杉矶国际纪录片协会帕尔·洛伦兹奖提名
  • 获伯尔尼摄影、电影与录像协会留美奖学金(驻纽约半年期奖学金项目)
  • 上海“千人计划”高级特聘教授(兼职)
  • 《略有不同》:2016伯尔尼电影节观众奖

会员
  • 1990年至今:瑞士电影导演与编剧协会会员
  • 电影节评委会评审(2016/2017年第四届中国镇江西津渡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等)
  • 2016年至今:图恩艺术与伦理奖专业评审
  • 伯尔尼高等艺术学院学位考核专家委员会委员
  • 2007:伯尔尼电影促进战略研究会会员
  • 2005-2008:苏黎世电影基金会非虚构类影片专业组评审
  • 2007,2008:苏黎世高等艺术学院Förderpreis award 奖最佳毕业作品奖评审
  • 1987-1995:伯尔尼城市电影协会会员
  • 1985-2008:特聘讲师(瑞士MAZ新闻学院、慕尼黑艺术学院等教育机构)

电影作品(部分)

纪录片

电影与纪录短片

  • 一瞥(Side Glance)(制作中)
  • 《恐惧有一千只眼》(The Fear that has a Thousand Eyes),担任制片人(2011)
  • 《“全击”》(Boggsing)(2011)
  • 《包青天》(2011)
  • 《瑞士议会大厦》(The Swiss Parliament Building)(2006-2009)
  • 《与红毛猩猩在一起》(Living with Orangutans)(2008)
  • 《创伤弹道学》(Wound Ballistic)(2008)
  • 《中间地带》(The World In-between)(2007)
  • 《拉什达信托》(The Rasheda Trust)(2006)
  • 《阿玛都的朋友们》(Amadou’s Friends)(2004)
  • 《禁闭》(Imprisonment)(1996-1997)
  • 《嘿,你好!》(Hey you! )(1998)
  • 《承诺》(The Promise)(1996)
  • 《模仿的魅力》(The Magic of Simulation)(1995-1996)
  • 《拉什达:无暇闲谈》(Rasheda – No Time for a Chat)(1993-1994)
  • 《直面艾滋》(Confrontation HIV/AIDS),六个短故事,(1991-1993)
  • 《看见即一切》(Seeing Means Living)(1991)
  • 《小缺陷》(1990),与鲍里斯·尼斯罗尼(Boris Nieslony)合作
  • 关于展览和表演的纪录片《瑞士弗里堡艺术展》(1984),与彼得·盖伊(Peter Guyer)合作执导
  • 《伯尔尼行动》(1983),与罗曼·西格讷 (Roman Signer) 合作
  • 《在山上》(On the mountain)(1983)
  • 《如此伯尔尼:大街上的孩子》(So Bern – Youth on the Street)(1980),与阿力克谢·萨特尔(Alex Sutter)等合作
  • 《Video5》(1978)
  • 《生存空间:占房运动》(Space to Live – Occupation of Houses)(1975)

装置及艺术项目

  • 残存 无法回避的思考 第一集
  • 《策略》(Stratagem),多媒体装置(制作中)
  • 《区域》(ZONES), 四声道互动装置,建筑上的艺术,伯尔尼(1999-2012)
  • 《表象》(Shine),互动录像装置,伯尔尼比恩茨古特文化中心(1998)
  • 《总统》(The Presidents),瑞士和纽约的弗里堡艺术节(Fri-Art)、参展作品,录像装置,富兰克林弗内斯(Franklin Furnace),与彼得·盖伊(Peter Guyer)、莱斯·英格尔特(Res Ingold)、米歇尔·莱特(Michael Lytle)、克里斯·柯赫兰(Chris Cochrane)等合作表演(1984)
  • 《彩色电视》ColorTV,装置, Fribourg弗里堡艺术节(Fri-Art),与米歇尔·里特(Michel Ritter)共同策划(1981)
  • 《通道》(Passages)多媒体装置,苏黎世赫尔姆寓所(1980)

更多

如果您有哪些疑问或评论,请与钮永辰(Juerg Neuenschwander)本人联系。
电子信箱 jn@container-film.com
电话:+41 79 658 59 55 或: +86 13818837319.

Design: gerhardblaettler.ch / Website: atelierscheidegger.ch